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5章 是非功过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当霍去病的能力越来越彰显时,

    汉武帝对他的宠信就超过了卫青。

    对此,卫青似乎很淡然。

    也许在他看来,他的一切都是皇上给的,

    皇上也就是他的一切。

    没有皇上,就没有他卫青。

    外戚政治

    后元二年(前87)二月,汉武帝刘彻驾崩。临终前,他为继位的汉昭帝刘弗陵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,他们是:大司马大将军霍光、左将军上官桀、车骑将军金日(读如低)、御史大夫桑弘羊。[1]

    这个班子,几乎是汉武帝一生的总结:霍光和上官桀代表政治,桑弘羊代表经济,金日代表外交。汉武帝的是非功过,不妨从他们说起。

    先说霍光、上官桀。

    霍光和上官桀都是外戚。只不过,上官桀的外戚身份是自己谋来的。当时,汉昭帝年方八岁,由他姐姐盖长公主抚养。长姐如母,公主开始为弟弟寻找皇后。上官桀觉得机不可失,便削尖脑袋活动起来。

    他找到的说客,是丁外人。

    丁外人是谁?长公主的情夫。汉代,公主包养情人并不少见。汉武帝的姑姑兼丈母娘馆陶公主,就养了个比自己小了三十多岁的情人董偃。汉武帝不但不责怪,还到他们家做客,把董偃叫做“主人翁”。[2]

    汉昭帝和霍光也一样,公开承认长公主和丁外人的情人关系。上官桀也运作成功,他那六岁的孙女被册封为皇后,尽管一开始霍光并不赞成。

    其实霍光跟上官桀是儿女亲家,上官桀的孙女同时也是霍光的外孙女。外孙女成为皇后,原本勉强能算外戚的霍光,更名正言顺地成为皇亲国戚。他起先不赞成这桩婚事,仅仅因为两个孩子年龄太小。[3]

    那么,上官桀为什么心急火燎?

    看看后来霍光如何废立皇帝就知道。

    元平元年(前74)二月,年仅二十二岁的汉昭帝驾崩。这时,金日早已病逝,上官桀和桑弘羊也在宫廷斗争中败亡。大权独揽的霍光便不顾群臣意见,立汉昭帝的侄儿昌邑王刘贺为天子。

    然而昌邑王进京才二十七天,霍光就看他不顺眼,要废了他。而且,霍光只是事先征得大司农田延年和车骑将军张安世两人的同意,就把这事办了。

    实际上昭帝继位之初,霍光就已领尚书事,位在丞相之下,权在丞相之上,因此很便当地就把丞相、九卿、将军、列侯、御史、博士叫到未央宫开会。霍光说:昌邑王行为昏乱,恐怕会危害社稷,诸位看怎么办?

    众人大惊失色,目瞪口呆,支支吾吾。

    田延年却离席上前手按剑柄说:诸位,这事没什么好商量的。先帝托孤于大将军,就因为大将军忠诚贤德,能安定天下。如今群下鼎沸,社稷将倾,大将军虽死,又有何脸面见先帝于九泉?请速速决定。有迟疑者,看剑!

    群臣闻言,无不惶恐,便拜伏在地异口同声地说:万民之命系于大将军一身,我等唯大将军之命是从!

    于是霍光请出皇太后(也就是他的外孙女),盛装坐于未央宫中。侍卫持刀,武士持戟,陈于殿下。文武百官依次上殿,然后叫来昌邑王,由尚书令宣读弹劾奏章。

    这样的架势,当然同样没有商量。太后甚至没等尚书令读完奏章,便已震怒。由丞相杨敞领衔的弹劾请求也得到批准,霍光便命令昌邑王谢恩受诏。

    昌邑王却还稀里糊涂。他引用《孝经》上的话为自己辩护说: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然无道也不失天下。

    看来,这位昌邑王确实够呛,他的引经据典也不伦不类。《孝经》那句话的意思是:一个天子,如果有三公四辅鼎力辅佐,直言匡正,就无论如何也不会丢失天下。那么请问,他的身边有这样的争臣吗?

    恐怕没有,多半只有小人。

    霍光却懒得跟这废物啰唆。他说:被太后废了的怎么还是天子?说完,上前抓住昌邑王的手,解下皇帝的印玺绶带交给太后。霍光还说:大王自绝于天,臣等却不敢辜负社稷。请大王好自为之,臣等恕不奉陪了。

    短命皇帝刘贺就这样失去了帝位,他的随从二百多人则统统被就地正法。临刑前,这些人哭着喊着说,悔不该没早早杀了霍光。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呀!

    昌邑王被废之后,故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被立为天子,是为汉宣帝。宣帝继位时已十八岁,却不敢亲政,大事小事都取决于霍光,尽管霍光是表示要归政于天子的。

    刘家的天下,其实姓了霍。

    实际上直到霍光病卒,宣帝才收回权力,这是六年以后的事。此后又用了两年时间,才消灭了霍家的势力。即便如此,宣帝仍心有余悸。他说,此前每次出门只要与霍光同车,就如芒刺在背,坐张安世的车才放松。[4]

    顺便说一句,张安世是张汤的儿子。

    堂堂大汉皇帝,居然伴臣如伴虎,可见外戚是何等威风。上官桀急于成为外戚,一点都不奇怪。

    当然,上官桀是失败的外戚,他是在与霍光反目为仇后一败涂地的,正如武帝初年窦婴与田蚡的两败俱伤。同样,霍氏家族遭到清算和清洗,也与当年的吕氏无异。

    但,外戚却一直是极为活跃的政治力量。西汉,霍光之后有王莽。东汉,窦宪之后有邓骘(读如至),邓骘之后有阎显,阎显之后有梁冀,梁冀之后有窦武,窦武之后有何进。两汉政治,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外戚在执掌。

    这,大约是汉高祖和汉武帝都没想到的。

    是的,他们只想到要防范功臣(异姓诸侯)和宗室(同姓诸侯),却不曾料到外戚也会危及皇权,更没想到后来把汉代断为两截,变成前汉后汉的,正是外戚。

    不必责怪刘邦他们没有深谋远虑。其实即便两汉,各自的年头也并不短。西汉从刘邦称帝到王莽称帝二百一十年,东汉从刘秀称帝到董卓入京也有一百六十四年。

    何况汉代皇帝借重外戚也事出有因。一方面,吕后开创了太后临朝的先例,而且她有资格;另一方面,功臣和宗室都要防范,靠得住的自己人就只有外戚。

    这当然说明帝国还不成熟,统治阶级也缺乏经验,才会把人事看得比制度重。然而汉武帝却并非没有责任,因为将汉代断为两截的那把刀,就是他打造的。

    这把刀,叫大将军。

    大将军是秦汉都有的。秦将白起,汉将韩信,都当过大将军。但,他们担任的大将军是军衔,不是官衔,这样的大将军也不理朝政。实行一国两府,由大将军领录尚书事,成为内朝魁首和真宰相,是汉武帝开的头。

    以后就每况愈下了。

    事实上,两汉执政的外戚除阎显是车骑将军外,霍光、王莽、窦宪、邓骘、梁冀、窦武、何进,都是大将军。王莽和霍光,还都是大司马大将军。

    这无疑是有问题的。要知道,大将军、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都是军职。军人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矛盾,外戚政治与皇权政治相冲突。以外戚为首辅,引军人入政权,岂非与帝国的初衷背道而驰?

    当然如此。

    很清楚,汉武帝为了从政府夺权,发明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,可谓逞一时之快,贻后患于无穷,堪称饮鸩止渴。只不过,这种危害在当时并未看出来,因为第一个担任此职的恰好是卫青。

    大将军卫青

    卫青并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将军。[5]

    当然,他也想不到后来会娶了平阳公主。实际上,卫青原本是平阳公主府上的骑奴,母亲卫姑娘则是平阳公主的婢女。卫姑娘生了三男三女,二女儿就是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,三女儿是卫子夫,卫青则是她们的弟弟。

    不过卫青原本姓郑,父亲叫郑季。郑季在平阳公主府上当差时,与卫子夫的妈妈偷情,生下了卫青。

    这样来历不明的孩子,当然姥姥不疼,舅舅不爱,郑季正妻的儿子们也不把卫青当兄弟。只有一个服劳役的囚徒说:你的面相贵不可言,将来会封侯。

    卫青笑了。他说,我一个婢女生的儿子,能不挨打挨骂就不错了,哪里还能封侯?

    类似的还有霍去病。

    霍去病也是私生子,父亲叫霍仲孺。霍仲孺与卫少儿偷情生了霍去病,后来又娶妻生了霍光。所以,霍光和霍去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。霍光后来当然也表现出能力,但起步却无疑是沾了霍去病的光。[6]

    事实上,把霍光带到长安,让他做了郎官,从此踏入仕途的,正是霍去病。霍去病能够进入汉武帝的视野,则又因为他的母亲卫少儿是皇后卫子夫的姐姐。

    卫青作为人才被汉武帝发现,也如此。

    显然,没有卫子夫,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。然而卫子夫又何尝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?她不过是平阳公主府上的歌女,跟她那个做骑奴的弟弟一样都是奴仆。

    但,命运之神偏偏就垂顾了她。

    其实汉武帝原本是有皇后的。皇后叫陈阿娇,父亲是项羽部将陈婴的曾孙,母亲则是那位后来包养小情人的馆陶公主。据说,刘彻小时候坐在公主怀里,曾表示如果能得到陈阿娇,一定盖栋金屋子藏着她。[7]

    由此留下了一个成语:金屋藏娇。

    这当然是小说家言,完全靠不住,刘彻和阿娇的结合则多半是政治婚姻。两人婚后感情破裂,史家说因为阿娇恃宠而骄,也不妨姑妄听之。但没有儿子,是事实。

    于是,平阳公主开始张罗。

    平阳公主是武帝同父同母的亲姐姐,也是大姐。姐姐总是疼弟弟的。她搜集了十几个绝色美女,精心调教盛装打扮,在武帝到她家做客时,一齐展示出来。

    汉武帝却一个都看不上。

    但等到卫子夫出来唱歌时,汉武帝的眼睛亮了。他借口更衣进入帷帐,卫子夫也捧着衣服走了进来,汉武帝没有片刻犹豫就把她变成了自己的女人。

    平阳公主意外成功。没错,这是她的感情需要,也是她的政治投资。所以,卫子夫进宫前,平阳公主摸着她的背说:将来尊贵了,请不要忘记我![8]

    卫子夫没有忘记,馆陶公主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。情急之下,她秘密逮捕了卫青,准备谋杀。武帝闻讯,便任命卫青为建章宫监,加官侍中。侍中是当时权贵子弟争相一得的宠位,汉武帝却给了卫青,后来又给了霍去病。

    从此,卫家的命运彻底改变。

    卫子夫被封为皇后,是在元朔元年(前128)三月,因为她生下了太子刘据。卫青也在同一年封侯,但不是沾皇后的光,而是因为有功。

    战功是在讨伐匈奴时立下的。担任车骑将军期间,卫青曾三次率兵出击,一战而至龙城(匈奴祭天祭祖处),封关内侯;二战收复河南(内蒙古河套地区),封长平侯;三战擒右贤王(匈奴三把手),拜大将军。[9]

    卫青一路凯歌,一路青云。

    这不能归结为他运气好,而应该承认他能力强。实际上,汉武帝并非唯外戚是用,没有能力的外戚就只给待遇,不给权力。而且,当霍去病的能力越来越彰显时,汉武帝对他的宠信就超过了卫青。

    对此,徖青燮蝉很淡弧R承碥谒蹮瘁矗� �的蚧切炯惹+噬霞牛噬芹埠褪撬臍?切牏兓有;葔洽嫁E没覲他诶青膣言儸就瀣毢掊涤要双娶枪裻公主,三也照犾。
*-J!0 `不G绯⺪缕鄨ⅳ舂珫魇窃谑矁词岛�#;要礹捣乒供喵的胀框得蓩曝病伂回到封9椎承米笱掖鸎诹泻敝姓腋瞿廊�3”K认翌控蓊唾都嫷襟将狐讆。
-奰` "F今舂w惁了。奢说‖誦熒j缥颐羌R叼熔两,夷谴尝常F锢砀z众烃:筱睿ㄕ饣包趺彼担繊�
   )亿鐺字都思>如靳还釉比邡狐尊斌蹬C穑/

@� "公主蹉般头H描税找嵯即宋伦臃皈ノ雷摲蛴盅鞲缗瞬晃d蝶,武帝便傲蝷青作坪纐蜗隧壶羓姐笺�#
B
   ∫沧恝饩攀G汤钟夫对蝝阳浑憎的籜报。M
    卫其椖报詒给浪杭掬折保謺武一甥(他都Z赵菊^お侯涞鄣木腥ㄅ≡w聋年仱嚥1r3),稳青率狴綂饵蘎伐倥粌逃颅従占ㄨ�2丝┈柱徒蚚砙。这扆纺败鳇之弹该桤何�&漏,法⿷们意�牴不ィM

p( 大剑奎蘩青�5把睠辆埁交橒阉粖礢他缩�,我雕塞訍x�(从枰援权。但谠绦吕培霪楌波嵝球不钢擅宪行袦託倔向,空凉梢懈鏉槿洒疾坏巧幂ㄈ穑�

$  !法筓訃6妓保径髸傺约牵�-
  � 苏候来J锉缓嗟跜鈨ⅴ劇k亩懽铀澩鋪虮枇世彩鏖邿衅郾泡饨�9櫍蓦鲍觚(镍讣桶卫青R埞糯好唤徽邢玩陕潱詷呱鶏阄狼嗳八担豪饛拖率抗肽K人号〈是伤主茨狮仸。铼伤尘的�灰铢獴伧ǎデ�>≡鸹托辛顺嘉裁斠欢衙髟襑劶毭呥落孛�

"((祸葎2〉抛�楃儸胁冂此°�
&  这蠃的外聺妽旙�涑何涞幽院撤岩怕疸�
*   `全氛衅。M
!  孄6环逖目模切僬珷�
M
$  惿墨幨题

  ` 袧瞳首产帝国�M�号完唤。
  ` 睁吻一个北拷絼游纴民族シ覬塌脟的羣龙去脉‖鍾脜旗K抵獤钌笊荩瑃阂�鲎资琢旖衱呑遥ē�7寥岷芪挛贤圆脱R萃王〃4胼婊箓迅滓峙�5D蒗沓襐着隽3毎憬屛鲪廖饔鸶鞴牧射琖颉�*
�! 0猩奴的崽凄是在中国楚u今诖洌1¤车牡犚诮忻惁侑ǘ翀缒獤浚﹥炀呱祩嗨际稀翱獔讥瘛珎虼耍煲睠T食乍家人崻涟緔暏于┍趵螃:澹遣讼貖蓟J!僛10]-

 � 蚧(牰�5び诘膶於蹄兑旱绮瓜�3▍摺:夯輹粟逼摇痪S然�$懻歌滦后说*陛螧守筿<孤堑佶偶,溷弦都很欌穩,咎捇俟恒合踊娒Μ弧瑟滦宿�
*
0")澛哪入谇珞婚,椧脀冗羞H琛�
+
@依厚从鍧刨集陈�9、樊哙"澗矞樘�?苍。
-
  ``霎~嗨担赋冈盖牍海逍匦賲馈�J
� $侣搀问淳步г意见岢
-
" 牼静济担撼嗟D栽待客贏砍吐来恪ケB旮魂圯枞颍恍貳@捘汲�!7嗌砦辖涫挡⒉荒芙馕В两裨馊顺苄ΑO衷谟掷纯浜?冢穆砥ò樟耍�

    吕后无奈,只好咽下这口气。[11]

    这口气一忍就是六十年。何况匈奴既无诚信意识,又无契约精神。尽管从刘邦开始,汉皇帝曾多次将公主嫁给单于,和亲却并未换来和平。游牧骑射的匈奴人只崇尚武力征服,毫不在乎对方是不是老丈人。

    汉武帝决定开战。

    从此,他送往匈奴的便不再是公主、丝绸和钱粮,而是卫青、霍去病的集团军。

    集团军的组建是汉帝国战略战术的大调整,其特点是一个大兵团包括好几个独立作战单位,各由一名英勇善战的将军统领。统率全军的最高司令官多由外戚担任,比如西汉的卫青、霍去病、李广利,东汉的窦宪。

    这就比以前的单兵作战有力得多,因为可以深入敌后打歼灭战。匈奴主力,是所谓控弦之士三十万。然而武帝用兵之初十年间,斩虏敌军就达二十万。[12]

    同样,这样的军团也往往配置豪华。比如元朔六年(前123)的卫青兵团,下属就有中将军公孙敖、左将军公孙贺、前将军赵信、右将军苏建、后将军李广、强弩将军李沮(读如居),均为一时之选,堪称精兵强将。

    长袖善舞,多财善贾。兵强马壮,就能长驱直入。

    元狩四年(前119),也就是汉武帝全面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那年,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以骑兵五万为先锋,步兵数十万为后盾,大规模出征。此战,卫青兵团出塞一千多里,至窴颜山(窴读如田,今蒙古国都兰哈拉山);霍去病兵团出塞二千多里,封狼居胥(今蒙古国肯特山),把大汉的旗帜高高插在了匈奴的腹地。

    从此,大漠以南再无匈奴的王庭。

    实际上此前匈奴已受重创。元狩二年(前121),新任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塞,进五王国,过焉支山(在河西走廊),杀折兰王,斩庐侯王,擒浑邪王子,又一口气攻到祁连山,逼得浑邪王和休屠王向大汉投降。

    投降也有曲折。当时汉武帝恐怕匈奴诈降,命令霍去病前往迎接。霍去病来到营前,发现果然有浑邪王部下不愿投降。于是他当机立断,驰入营中与浑邪王相见,斩杀逃亡者八千人。然后安排浑邪王先行一步,自己慢慢收编降卒进京,得众数万,号称十万。[13]

    金日,就是这时来到长安的。

    后来成为托孤大臣的金日,这时却是战俘。他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。休屠王与浑邪王合谋降汉,事到临头却又后悔,结果被浑邪王所杀。金日和他的母亲、弟弟都被带到长安,入宫为奴,当时他十四岁。

    有一天,汉武帝来看马。

    马是金日等人养的,又肥又大。金日自己则身长八尺二寸(约一米八六以上),容貌端庄,汉武帝看了满心欢喜。问明来历后,马上任命他为马监,加官侍中,跟当年对待卫青、霍去病一样。[14]

    又一位奴仆脱颖而出,尽管他的出身是王子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这位王子或奴仆是匈奴人。汉武帝却不但没有歧视,反倒青睐有加。没错,他是跟匈奴打了几十年仗,但那是为了国家安全,不是要消灭种族。

    汉武帝是国家主义者,不是民族主义者。

    匈奴最后是销声匿迹了,其中有一半原因是内乱。东汉建武二十二年(46),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。南匈奴单于王朝在曹操的时代终结,其后逐渐融入汉和其他民族。北匈奴则在东汉永元三年(91)战败后不知所终。有人认为,五世纪中叶横行欧洲的“上帝之鞭”阿提拉,便是北匈奴单于的后裔。

    相反,汉帝国的版图却在扩张。原先被匈奴统治的西域臣服于汉,新增的行政区则设在了今内蒙古和甘肃境内。其中,置朔方、五原二郡是卫青的战果,置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四郡是霍去病的功劳。

    汉与匈奴的关系,大局已定。

    但,这是无数生命、鲜血和金钱换来的。

    的确,战争的胜利让武帝和汉人扬眉吐气,同时也让人痛感劳民伤财。比如元朔六年那次战役,单是奖励将士的赏金就要二十多万斤,被俘敌军几万人也要赏赐,逼得大司农再次卖官,卖了黄金三十多万斤。

    两年后,由于浑邪王来降,军需、赏钱、招待费耗资总共一百多亿。五年后,卫青和霍去病再伐匈奴,战马竟死了十多万匹,赏钱则花了五十万斤。

    请问,汉帝国还有多少官可卖?[15]

    可惜,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争虽一度停止,武帝的开边事业却一往无前:征朝鲜,通西域,平东瓯,定两越,征服西南夷,一如亚历山大的席卷欧、亚、非。

    汉武帝却雄心未已。从天汉二年(前99)到征和三年(前90),他又三次派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匈奴。结果,第一次李陵投降,第二次无功而返,第三次更是全军覆没,连李广利自己也降了。

    直到这时,汉武帝才算清醒过来。李广利投降的第二年,汉武帝否定了在轮台以东屯田的建议,下诏表示要调整对外政策,转移工作重心,史称“轮台罪己”。[16]

    实际上这份诏书是不能叫做“罪己诏”的(详见本书后记),所谓“深陈既往之悔”也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